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发惊人,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的自媒体时代,热点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几分钟后就有相关信息发到社交平台上,1—2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热闹起来,形成舆情热点。
细数整个2021年,因政府公文发布时,出现严重表述错误而引发的重大舆情,有以下几例。
2021重大舆情事件
“安徽省南京市”
11月20日,落款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上了热搜,判决书中将江苏省南京市写为“安徽省南京市”。11月22日,建邺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回应称,该份网传判决书图片属实,是该院工作失误,已出具补正裁定。
“湖北省张家界市”
7月30日,@南京发布发布微博称,因我组工作疏忽忽,在7月29日下发的《关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来宁人员信息和健康管理的通知》中,误将湖南省张家界市写成湖北省。在此,向湖北、湖南省和人民网民致歉。我们将认真对待吸取教训,再次改正错误,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区”
7月30日,“长白山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条管控公告,包括标题在内,共计出现7处“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区”的错误表述。事发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布致歉信,并将错误公文撤回。
详细:政府公文严重表述错误频出,中纪委发声《公文出错事非小》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就此类问题,特别是公文发布出错,导致重大舆情的事件,进行了剖析和思考,并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问
近年来,政府公文出现低级错误的案例屡见不鲜,既有数据错误、逻辑错误等问题,也有丢字、别字、错字,标点运用混乱,人名、地名出错等细节问题,时常在舆论场中引发热议,网民虽多以调侃的方式介入表达,但喧嚣之后留下的却往往是当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损失。对此应如何看待?
答
全面审核,规避源头。
公文出现低级错误所表现出的往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个体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问题,以及工作机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的问题。因而,从源头上规避此类风险,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更要从制度上狠抓落实,堵住漏洞。
公文出错引发舆论风险的争议点,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严格的审核把关程序规避的。根据相关要求,公文从撰稿、修改到审核、签字,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只要严格遵守流程,每道关口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发生。
具体而言,就是:
-
要严格落实公文发布前的审核制度,坚持分级分类审核、先审后发,严把法律关、政策关、文字关,包括但不限于引用领导讲话或法律、文件,必须核对原文,使其符合原意,不断章取义;
-
使用数据要找到原始的或权威的出处,不采用来源不明或模糊不清的数据,数据的单位要正确、规范;
-
使用诗词或文学作品句段,要了解原作者背景和创作语境,审视其适合性;
-
引用外文内容素材时,要由专业人员翻译、校对,不可过度信任翻译软件;
-
对于公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机构名等名称,特别是不太熟悉的名称,一定要认真核对,避免录入时因为不同输入法造成读音或字形相近的地名、人名混淆。
-
如果公文中需要使用图片等视觉元素,也应认真地进行选择,避免配图错误、版权纠纷等问题引发争议。
及时回应,妥善处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全民传播时代的到来,微博客、微信圈群等网络空间高度发达,使得任何可能引发舆情关注和争议话题都会得到迅速传播。
政府公文作为一种对外发布的文稿,传播面广,一旦内容出现问题必然快速发酵,因此,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问责和回应同样非常重要。
公文发布后,要启动覆盖全网的舆情反馈监测,一旦发现问题,不要推诿,更不可一删了之。
应快速展开调查,根据实际责任情况处理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回应,诚挚道歉,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当然,此类舆情带来的公权力形象损耗不是道歉和问责后就能立即挽回的,如何设置议题,通过正面宣传等方式重塑形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问答内容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作者:单学刚)
如何从源头开始规避?
51云监测作为一个错别字词和严重表述错误检测工具,不仅在公文发布之前提供错别字检测功能,帮助规避政府文件中存在严重表述问题;
同时在网站和新媒体文章发布之后,实施系统的全网内容监测,检测出全网站和新媒体系统内的错别字和敏感词,以及国办要求规避的严重表述问题;
并且给出正确的内容表达,保证政府文件,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内容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