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制意识”还是“法治意识”?
是“法制政府”还是“法治政府”?
是“法制国家”还是“法治国家”?
很多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中,“法制意识”和“法治意识”,“法制政府”和“法治政府”,“法制国家”和“法治国家”,各种表述不一,傻傻分不清楚?
通过51云监测检测的数据显示,部分政府网站对于“法治意识”和“法治政府”的表述如下:
上面的表述是否规范?
51云监测提醒:以上表述都不规范。
通过51云监测检测到的数据显示,其中一个政府网站中关“法制”的不规范表述高达100多个。
到底哪种表述才是规范的?
“法制”
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是“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
“法治”
意思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
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
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简单来说,如果说“法制”是二维的,那么“法治”就是三维立体的。
静态的“制”到动态的“治”,更准确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明确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制意识”,一般来说,没有这种表述方式,我们会说“法律意识”、或者是“法治意识”。
从“法治政府”到“法制政府”
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019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
明确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执法是关键。
同样,一般来说,现在也没有“法制政府”这种表述方式。
就像我们的国家现在也不是“法制国家”,而是“法治国家”。
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
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认识上的飞跃。
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无法可以、制度残缺的局面,党中央做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决策。
2018年,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这一修改从宪法上完成了从“法制”到“法治”的根本转型,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性的跨越和进步。
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下,我们必能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