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存在哪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29作者:51云监测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创新的宣传方式已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阵地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政务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2021年几个重大舆论事件皆源于政务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存在严重表述问题。

 

 

本文就详细聊聊政务新媒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什么是政务新媒体?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政务新媒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或应用,以及自行开发建设的移动客户端等。

 

二、目前中国有多少政务新媒体?

 

我国政务新媒体经过十年发展,已形成规模效应。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

 

政务微博: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40837个,账号数量前十名集中在华东地区。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偏于深度引导和服务功能,微信小程序指向“轻量化”的服务途径,精准落实纾困惠企。2017年5月的腾讯研究院的关于中国政务微信公号的最新数据是14万。据2020年9月15日发布的《腾讯WeCity未来城市2.0白皮书》显示,已有21个省级政务微信小程序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累计办事达15.17亿、访问量超50亿次。

 

政务短视频:短视频类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实现了传播元素的多元化。截至2020年12月,各级政府累计开通抖音号26098个;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6.17亿,占网民整体的62.4%。

 

政务头条:各级政府开通的政务头条号共82958个,其中,开通政务头条号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山东。

 

政务新媒体已基本实现布局立体、区域差异、功能互补及资源连通的发展态势,横向包括政务“两微一端”、政务短视频、政务直播等载体,纵向实现了覆盖国务院部门、省、市、县的垂直格局。

 

三、政务新媒体目前存在的问题

 

51云监测根据2021年第四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通报数据统计,目前计入系统的政务新媒体共80798个,抽查45433个,合格率98.42%。一些政务新媒体主要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1.存在“僵尸”现象

 

“僵尸”现象是指政务新媒体内容长期不更新,移动客户端(APP)无法下载或使用的情况。

 

2021年第四季度被通报的不合格政务新媒体存在内容长期不更新问题占比85%,主要是疏于管理,半途而废,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

如:

浙江省“永康交警”快手短视频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经多次督促,仍长期无更新。

四川省“甘孜监狱”微博长达半年不更新,且网民关注度低,成为“僵尸”号。

安徽省“铜陵市水警支队”新浪微博关注人数仅有14个。

近年来一些地方关停合并了一批政务新媒体,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僵尸”情况仍然存在。

 

2.发布不当

 

部分政务新媒体发布与身份不符的信息、语言文风过于古板等问题,激起了网民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甚至个别政务新媒体为了赚点击、多上榜,盲目蹭热点、蹭明星,流量造假,伤害了本职身份的严肃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比如,陕西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富县发布”新浪微博就存在点赞娱乐信息的情况,严重偏离了其政务定位。

 

3.严重表述错误

 

有的政务新媒体审核制度不规范,校稿不严格,导致发布的信息存在严重表述错误,引发重大舆情,“湖北省张家界”“安徽省南京市”等舆情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各省区市检查通报中因表述问题被判不合格的政务新媒体数不胜数,如:

江西省的“乐平市环保”“广信市场监管”等微信订阅号存在不少严重表述错误;

青海省有19个政务新媒体存在严重表述错误问题。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办事处“山水湖塘”微信公众号,将“党史教育”表述为“党史教育活动”。

四川省个别政务新媒体将“中华”错误写成“中化”,将“十八大精神”“十九大精神”错误表述为“十八”“十九”精神等。

各地对内容审核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政务新媒体发布信息时,务必严把政治关、法律关、政策关、保密关、文字关,杜绝出现严重表述错误。

 

4.互动交流渠道不畅通

 

有的政务新媒体关闭用户留言评论功能,互动交流渠道不畅通。如陕西省的“宜川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微信订阅号、“洛川县公安局”微信订阅号、陕西省司法厅“12348陕西法网”微信订阅号均未提供有效互动功能。

另外语言方式也是政务新媒体的硬伤,政府工作人员难以运用生活化和网络化的语言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无法采用网络热词、表情包等轻松的表达方式,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公众不爱阅读,更不愿意互动留言和评论转发。

《意见》要求,政务新媒体回应网民疑问时态度诚恳、严谨周到,杜绝答非所问、空洞说教、生硬冷漠。

 

5.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单位面对突发事件,缺乏敏锐性,尤其是2020年以来,国内疫情和自然灾害频发,以疫情期间政务新媒体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例,部分政务新媒体缺乏深度及时的互动,舆情反应迟钝,给舆论引导和应急处置造成了被动。

国办发布的《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提到,要围绕突发事件应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公开。融合各类信息发布渠道,以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密切关注涉及疫情的舆情动态,针对相关舆情热点问题,快速反应、正面回应。

 

四、相关政策和建议

 

《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曾提出对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实行“关停整合”机制。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或部门开展了整治,政务新媒体的乱象得以治理,特别关停并转了一批运营不善的账号,大量政务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App应用建设更加规范,相关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功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因此各部门单位要深入贯彻政策,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升政务新媒体管理水平,健全内容发布审核制度,科学使用内容检测工具,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政务新媒体才不会出现“乏力”“空壳”或舆情现象。

025-57926567 / 025-57926595
周一至周五09:00-18:00

service@fnii.cn
点击发送邮件

3087454211
点击咨询
25684437
点击咨询

“51云监测”微信咨询 1V1 微信咨询 “51云监测”微信公众号 “51云监测” 微信公众号